城市的建設(shè)和發(fā)展離不開群眾的智慧,群眾的智慧推動城市的創(chuàng)新和進步。最近,“金點子”收集小分隊走進各板塊收獲了一波又一波“金點子”,在江陰澄江街道,民間藏書家、菁存閣主人顧鐵林父子提出,“一座城市要建一棟屬于這座城市的藏書樓”,這則建議讓人眼前一亮、無比期待。
并非心血來潮,其實,這則建議已經(jīng)在顧氏父子兩代人的腦海中籌劃了許多年。原來,他們兩代人“接力”藏書已達55年,藏書量達數(shù)十個門類5萬余冊,尤以江陰鄉(xiāng)邦文獻為富;但他們在藏書的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人并不了解生養(yǎng)他們的這座城市。“城市不僅是身體棲居之地,更是心靈安放之所,藏書樓能夠讓大家更加了解城市歷史文化?!薄吧匍w主”顧青心中的藏書樓,集博物館、檔案館、圖書館三館功能于一體,安放并展示城市的檔案、書畫、古籍、老照片等城市記憶。
“這座藏書樓的樣子,我已經(jīng)在紙上打了好多遍草稿?!?4歲的“老閣主”顧鐵林描述得更為具體,他給腦中勾勒的城市藏書樓取名叫“菁存閣”,占地面積約50畝,分別為菁存閣、菁萃閣、菁華閣,三閣呈院落式的排列,同時匯集國學、國畫、國球三方面的人才,這是一個文化、藝術(shù)、體育三者兼顧的講學場所。此外,他建議,這座藏書樓由政府、社會賢人、實業(yè)家和藏書家族四方人士共同管理。
“江陰地方歷史文化文脈將能夠系統(tǒng)留存和傳承,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,讓人們記得住歷史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,更加堅定文化自信?!币恢币詠韺Τ鞘袣v史文化特別關(guān)注的江陰市民張一斌如是說。“90后”江陰市民梁思哲也頗有感觸,“城市發(fā)展的高速進程,正使城市面貌越來越趨同化,只有傳承和創(chuàng)新好城市歷史文化,才能讓每個城市擁有不同的‘城市表情’?!?/p>